10月28日,合肥市紅十字會向學院發來一封感謝信。20歲的大學生劉辛順利完成造血干細胞捐獻,成為合肥市第144例、安徽省第817例、全國第21368位捐獻者,更是合肥近幾年最年輕造血干細胞捐獻者。

劉辛是學院2025級法律二系法律文秘專業大一新生。18歲那年的無償獻血過程中,他了解到捐獻造血干細胞可以救治危急性淋巴白血液病患者的生命,便毅然報名登記,成為中華骨髓庫志愿者。這個看似微小的決定,早已融入這位20歲熱血青年的血脈中,從那刻起,他始終期待著有一天能夠傳遞生命的火種,完成這場“生命接力”賽。
捐獻前的體檢極其嚴格。連續五天注射動員劑期間,劉辛仍堅持完成日常課程和警務訓練,他不愿落下太多課程。采集當天,血液分離機運轉的四個小時里,他手臂始終保持固定姿勢,鮮紅血液順著導管流淌,他的輔導員、同學以及紅十字會志愿者時刻守護在他身邊,默默祈禱這次捐獻順利完成。最終,成功分離出生命的種子——324毫升造血干細胞混懸液。

“我感覺經歷了一場特殊的課堂。”身體發麻的劉辛看著那袋造血干細胞混懸液輕聲說。當天,一封沒有署名的感謝信送到他的手中:“雖然素未謀面,但您的善舉已經在我心中刻下了永恒的印記,點燃了家人生命的曙光......”字里行間滿是感激之情。根據雙盲原則,劉辛只知道受捐者是位80后女性,他微笑地對著信紙說:“能夠挽救一個生命、幫助一個家庭,我非常高興,以后再遇到,我還會這樣做的。”
他的事跡也被班級同學所知,在同學們心中他是一位“英雄”。此次捐獻并非偶然,而是源于他內心始終秉持的愛心與善意。路上遇到跌倒的老人,他會第一時間上前攙扶,“你不扶我不扶,萬一哪天跌倒的人就是我們自己呢?”這份將心比心的同理心,也延伸到無償獻血公益事業中。他深知血液是“救人命的不可再生資源”,不僅自己堅持參與獻血,第三次獻血時還特意動員兩名好朋友一同加入,用行動帶動身邊人傳遞溫暖。
而造血干細胞留樣,同樣是這份愛心的自然延續。“當時沒想太多,就是覺得能多一個救人的機會挺好、挺有意義的。”他回憶當初留樣時,唯一的念頭便是“如果能配型成功,就能幫別人渡過難關”。這份純粹的善意,在一年后迎來了“突如其來的驚喜”——當接到紅十字會的配型成功電話時,他第一反應是“懵的,感覺不真實”,反復確認后才敢相信,“主要沒想到這么快,也沒想到自己真的能幫上忙”。

從高分辨檢測到捐獻采集,整個過程中,學校老師和朋友的支持給了他莫大鼓勵:輔導員稱贊他“勇敢有擔當”;同學夸他是“大好人”;更有朋友受他影響,主動咨詢造血干細胞留樣事宜,讓愛心得以傳遞。劉辛同學說:“就像千千萬萬守護平安的藏藍身影,你不知道他們在哪里,但你知道,當需要時,他們永遠會為你點亮生命的曙光。”
合肥市紅十字會三級主任科員陳圓圓表示,造血干細胞捐獻目前多采用外周血采集方式,捐獻過程科學、安全,不需要鉆骨抽髓,與成分獻血類似,對健康無長期影響。“我們也希望更多人能夠像劉辛同學一樣,正確認識造血干細胞捐獻,加入到中華骨髓庫志愿者大家庭,為每一個生命助力續航。”
10月28日中午,經過4小時的采集,這份承載著青春善意的造血干細胞順利完成捐獻,將為患者點燃新的生命之光。“希望對方平平安安的。我知道她是80后的,那她應該有孩子,有家庭,(如果不救)那么孩子沒有母親,丈夫沒有妻子,家也不成家了。”劉辛說,希望更多人能了解造血干細胞捐獻“其實捐獻并不可怕,卻能給別人帶去生的希望,只要有機會,我還會選擇伸出援手。”

這是一堂生動的生命教育課,詮釋了新時代警院學子的使命擔當,在“明德尚法、弘毅致遠”的校訓浸潤下,警院師生始終朝著明大德、立大志、成大才、擔大任的目標共同前進。近年來,學院多次組織全體師生開展“無償獻血和急救普及”主題的志愿服務,承辦安徽省血液中心組織的第十八屆“我為祖國獻熱血”系列宣傳之“熱血青年 C位出道”主題公益活動。近3年的年均獻血量達到20萬cc,學院團委和青年志愿者協會連續三年被團市委、市衛健委、市紅十字會授予“熱血公益獎”“優秀組織獎”,連續兩年榮獲“駐肥學校無償獻血貢獻三等獎”,2名學生榮獲省級無償獻血先進個人稱號,1名學生受邀參加長三角無償獻血交流會。

劉辛同學用熱血書寫藏藍青春擔當,為更多青年學子樹立榜樣,學院也將以此為契機,大力弘揚先進事跡,凝聚青春正能量,為推動社會公益事業發展貢獻警院力量。(撰稿:法律二系 一審:縱瑞統 二審:王敏 三審:魯紅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