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gmw.cn/xueshu/2012-02/20/content_3610651.htm
發布時間:
來源:光明日報 作者:曾偉明
辦案人員在展示查處的部分非法期刊。新華社記者王暉余 攝
編者按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提出了我國文化體制改革的根本任務、發展目標、必須遵循的原則等,提出到2020年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文化改革發展的具體要求。
我國當今共有6000多家學術期刊,一直以來對繁榮學術、傳播科學文化知識、促進生產力方面起了巨大的作用,但是長期以來也產生了學術腐敗、道德失范、評價失真等不符合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發展的問題。今天編發的這篇文章針對我國學術期刊存在的種種問題,提出學術期刊應把學習貫徹《決定》精神作為當前重大而緊迫的政治任務,從國家發展的大局出發,提高對文化體制改革意義的正確認識,將思想統一到《決定》精神上來,增強貫徹《決定》、積極投身文化體制改革的自覺性,以《決定》為指針,結合工作實際,深入思考學術期刊發展的戰略、模式、體制機制等問題,積極改革和發展學術期刊,促進社會主義文化大繁榮。
提升學術誠信吸引高端論文
《決定》指出:加強職業道德建設和作風建設。文化工作者要成為優秀文化的生產者和傳播者,必須加強自身修養,做道德品行和人格操守的示范者。《決定》還指出:把誠信建設擺在突出位置,大力推進政務誠信、商務誠信、社會誠信和司法公信建設,抓緊建立健全覆蓋全社會的征信系統,加大對失信行為懲戒力度,在全社會廣泛營造守信光榮、失信可恥的氛圍。完善文化產品評價體系和激勵機制。
學術領域的道德失范、誠信缺失是當今社會道德失范和誠信缺失的重要表現之一,而學術領域作為社會文化的金字塔頂端部分,對全社會的輻射影響巨大。要通過對學術不端懲戒問題的解決,讓學術誠信建設與整個社會的誠信建設有機結合。為此,應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其一,大力弘揚科學道德。學術期刊由于對很大一部分學術成果的問世擁有最終裁決權,實際上是從某一方位某一層面操控著整個學術生態環境。弘揚科學道德是學術期刊義不容辭的責任與義務。其二,加強編輯行業自律。以其昏昏,何以使人昭昭?其身不正,何能正人?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中國要強大要崛起,需要中國學術自主持續發展,需要鑄造發行自己的學術硬通貨。為了創建國際科學大刊,需要時間和堅持,從管理體系、辦刊模式、體制機制、辦刊隊伍和建立新型學術管理體系等方面進行一系列改革,以形成中國學術期刊發展的良好環境和格局,努力探索出符合中國國情、國際發展趨勢和高水平學術期刊辦刊規律的辦刊道路。一是有關部門應制定有利于中國學術期刊發展的科研評價體系;二是倡導在中國學術期刊首發國家重大學術投入的研究成果,展示“973”計劃、“863”計劃、國家科技專項、重大和重點自然科學基金以及重要學術人才計劃等的重要成果;三是加大辦刊投入,積極探索我國學術期刊開放獲取模式,加快期刊編輯、發布、利用、評價的網絡平臺建設。
嘗試新的數字出版模式
《決定》指出:科技創新是文化發展的重要引擎。要發揮文化和科技相互促進的作用,深入實施科技帶動戰略,增強自主創新能力。這主要是針對大眾傳媒而言,但數字化轉型和擴大學術期刊的有效覆蓋面也同樣重要。學術期刊的數字化,不僅是學術信息傳播的需要,也是學術期刊的一種盈利途徑。
學術期刊要樹立全新的網絡發展理念,使整個編輯出版過程實現數字化,才能發揮學術期刊的數字化優勢,這是信息時代網絡發展的必然趨勢。嚴格來說,目前我國學術期刊的數字化只實現了期刊傳播的數字化,約稿、審稿、編輯出版等主要過程還停留在傳統的工作方式階段。應充分發揮虛擬編輯的功能,一方面變革編輯模式,實行在線的編、審、校,從傳統的編輯方式中解脫出來,投入到期刊的創意、選題策劃和深入到研究課題中去;另一方面,使編輯出版的學術期刊從靜態的文字、圖表向動態的文字、畫面等多媒體形式轉變,向多媒體方向發展。目前應兼顧網絡版和印刷版之間的關系,以順利實現學術期刊由印刷版的數字化向網絡型期刊的轉變,并積極探索在線出版等新方式。
構建健康可持續發展的數字出版產業鏈。學術期刊產業鏈共贏合作模式符合產業分工和效率的原則,我們應該尋求一系列互為基礎、相互依存的上下游鏈條關系, 走出委托與代理關系, 向著價值統一體方向發展。要權衡各方的利益,尋找到一個公平的、雙方能夠接受的條件,構建健康合理的數字出版產業鏈,實現新的市場和技術環境下的數字出版與網絡服務行業的雙贏。此外,應該在重視保護自己版權利益的基礎上,帶頭尊重和保護作者的版權,讓作者加入分享機制,如此,這個產業鏈才真正是完整可持續發展的。
探求體制改革發展新路
《決定》指出:深化國有文化單位改革。科學界定文化單位性質和功能,區別對待、分類指導,循序漸進、逐步推開,推進一般國有文藝院團、非時政類報刊社、新聞網站轉企改制,拓展出版、發行、影視企業改革成果,加快公司制股份制改造,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形成符合現代企業制度要求、體現文化企業特點的資產組織形式和經營管理模式。
我國有63.3%的學術期刊編輯部為非獨立法人,從機構設置和人事關系上隸屬于某一科研院所、學會協會、高校或其他企事業單位。由此,有觀點認為:學術期刊生存基礎薄弱,也缺乏合理的運營機制,并不具備直接轉企改制的條件,似乎是可以遠離改革而安然于現有的出版模式之下。但是我們要認真領會中央精神,期刊出版體制改革的方向沒有變化,只是改革的路徑和思路有所調整——將對期刊的改革轉變為面向出版單位的改革。
由此,學術期刊不能坐等皇糧,應該爭取主動,進行積極的深入思考與探索:在學術期刊改制過程中,能否在現有體制環境下,在以下幾個方面實現突破——
實現市場化:以需求為導向、以競爭為手段,實現科技期刊出版資源的充分、合理、高效配置。
經營集約化:跨地區、跨部門的重組、組建學術期刊出版集團,進行資源整合,甚至是上市。
品牌資本化:主辦單位將學術期刊的品牌資本化,以資本入股的形式組成一個新的股份制的具有法人資格的出版單位,通過資本控制學術期刊的出版。
形式多元化:學會和科研院所本來就是學術期刊出版的主體,商業出版只是出版形式的一種。非營利的學術期刊出版單位,也不應該排斥與商業出版機構開展合作出版或者委托出版。
加強對新興反抄襲系統監管
對目前流行的反抄襲系統絕不能放任自流,要進行研究、規范,防止操作過程中出現的“異化”,以凈化學術空氣、防止學術腐敗,促進社會誠信。
應增加投入,對反抄襲系統核心技術、關鍵技術、共性技術進行攻關,以計算機人工智能先進技術為支撐,改變原先那種將論文與數據庫存儲資料“機械化”的對比,把反抄襲系統檢測水平提升到一個新層面。在檢索源(數據庫儲存的資料)方面,也要進一步做大、做全,如利用數字圖書館把書籍方面的內容都收錄進來,力求全覆蓋、無遺漏。
要加強對反抄襲系統適用主體的監控與管理。應按照我國侵權責任法的規定,嚴厲打擊利用反抄襲系統進行斂財的行為,要求侵權人停止侵權等違法行為,作出行政處罰,對于侵權牟利數額特別巨大的,要追究刑事責任。
筆者建議,以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為契機,對現有的反抄襲系統進行整合,成立一個面向全國的公益性反抄襲中心;組織專家論證,制定統一的國家或行業技術標準,使反抄襲中心規范化運作,把反抄襲認定作為一種公共產品進行提供,在全國統一使用。并以此為統一平臺,對相關科研人員的信用信息進行整合,建立覆蓋全國科研人員的統一的科研信用檔案,實現對失信行為的監管。
(作者單位:江西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