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合理飲食:水果+干果
養生進補離不開食物,中醫專家表示,霜降時期在飲食方面要注意少吃如生姜、大蒜、辣椒、火鍋、燒烤等辛辣刺激的食物,秋季干燥,如果再吃以上食物更加容易上火。專家建議,“這個時節可以吃一些蘋果、石榴、柚子、山楂等酸味水果。酸味可以收斂肺氣,預防感冒”。 除以上水果,這個時節還適宜吃柿子和板栗等食物。柿子一般是在霜降前后完全成熟,這時候的柿子皮薄肉鮮味美,營養價值高。柿子味甘、味澀,具有收斂作用,因此,中醫認為柿子具有清熱潤燥、養肺化痰、止渴生津、健脾的功效。在此提醒,糖尿病患者、胃功能 低下者不能食用,過度勞累、疲勞的情況下不宜吃柿子。
霜降吃栗子主要有兩個功能。其一,板栗具有健脾養胃的功能,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健脾開胃,氣血調暢之后自然可以治療氣血虧虛。除此之外,板栗有一定的補腎作用,中醫認為腎為先天之本,對人體免疫力有一定的增強作用,同時也有一定的抵御風寒作用。建議大家在食用板栗的時候可以選擇燉食,這樣板栗的營養價值會達到最高。專家強調,萬事皆有度,以上食物不可過度食用。
二、注意保暖:老人+兒童
霜降到來,天氣變冷,大多數人想著可以早睡晚起從而達到“補”的效果。然而,據中醫專家介紹,霜降時節早睡早起最為適宜。除了作息時間,霜降時節保暖至關重要。霜降時節天氣越來越冷,一些中老年人更容易受到心腦血管高危因素的影響,從而引發一些疾病。專家表示,霜降時節保暖主要在兩方面。首先是腰腿以下的保暖,其次就是胃部的保暖。深秋時節,風大轉涼,不是人人都適合“秋凍”,老年人極容易患上“老寒腿”,慢性支氣管炎也容易復發或加重。對抵抗力差的老人和兒童,應及時關注天氣,添衣保暖,以免濕邪、寒邪入侵,導致生病。
三、注意防秋郁:愉悅+樂觀
晚秋時節,凄風慘雨、草枯葉落,人感受了季節的變化容易起憂思。人腦底部,有一個叫松果體的腺體,能分泌一種褪黑激素,它使人意志消沉、抑郁不樂。而入秋之后,松果體分泌褪黑激素相對增多,人的情緒相應低沉消極。專家建議,應注意調整心態,保持心情愉悅。如果情緒低落,可以找點自己平時感興趣的事情來轉移注意力,或者跟朋友分享,找點正能量。老年人更應保持樂觀情緒和良好的精神狀態,凡事要看開、想開;晴朗的日子里,應多外出活動,既可使人心曠神怡,還可接受陽光的沐浴,對神經系統起到調節安撫作用,保持起居、飲食有常的生活習慣,多參與一些有利于愉悅身心的娛樂活動,如打牌、下棋養花養鳥等。
四、注意運動:技巧+防護
霜降到來,必要的鍛煉不能停,但是霜降鍛煉有一定的技巧。人的體溫恒定,而外界的溫度持續下降,在此情況下突然大量運動很容易出現抽筋現象。因此,霜降時鍛煉前的熱身運動顯得尤為重要。主張老年人在這個時節最佳的鍛煉方式為慢跑、慢走。
霜降過后,楓樹、黃櫨樹等樹木在秋霜的撫慰下,開始漫山遍野地變成紅黃色,如火似錦,非常壯觀。大家在外出登山、欣賞美景的時候,一定要注意保暖,尤其要保護膝關節,切不可運動過量。膝關節在遇到寒冷刺激時,血管收縮,血液循環變差,往往使疼痛加重,故在天冷時應注意保暖,必要時戴上護膝。老年人運動時,不宜做屈膝動作時間較長的運動,要盡量減少膝關節的負重。 在此特別建議大家可以在每天清晨起床后,坐在地上或者床上,將兩腿并攏伸直,然后用手去抓你的腳,再將手伸展開,如此反復幾次。這樣不僅可以牽拉全身的肌肉,使氣血津液全部動起來,還可以預防關節受損。